现在全国一些省份都在试行强县扩权,其中有不少文章对此做了
比较深入的探讨。昨天新华日报也报道了针对河南的一篇分析文章。
(回复中有相关网址)。其中对存在的弊端也列举了一些。
读后有几点感觉:
1、改变目前我国5级政府架构运行模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。
我国政府的行政运行成本太大,人浮于事的现象很大原因也在于
机构臃肿。单一的精减机构和人员根本起不到作用,最常见的现象就
是越减机构人员却越多,而撤消一--二级是一个很好的强制措施。
尽管有阵痛,但效果却非常明显。
2、至于文章中所说的地级市不高兴,一些原来应该由地级市办
理的事和应该给的钱,反而不给强县了等等问题,只能恰恰说明改革
要到位。这些问题只是改革中的过程性问题,等到地级市没有对县的
管理功能,自然也就没有相关的弊端了。
3、现在的通讯和科技都很发达,人员的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,
这客观上也为撤消一级行政机构奠定了基础。省完全有能力直接管理
到县一级。
4、随着进一步的改革深入,乡镇一级也可以撤消,可以用派出
机构的形式来管理农村。
5、在撤消1-2级中间机构后,要大力发展和强化民间性的行
业协会等组织。这些组织没有政策性收费渠道,只能通过规范市场、
服务市场和企业会员来维持和发展自身,即所谓的真正意见上的服务
机构。
[idea] [idea] 以下是阅读的原文 [star] [star]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有了话语权 失了支持度 河南扩权强县遭遇尴尬
记者日前在河南一些地市采访发现,实行强县扩权后的县市忧虑多于喜悦。执行新政策后,多环节多层面导致的体制和惯性梗阻,使相关县市遭遇了不少尴尬。
2004年5月,河南省出台了《扩大部分县(市)管理权限的意见》,赋予巩义、固始等5县(市)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,扩大了偃师等30个县(市)部分经济管理权限。
这35个县(市)之所以被选中,是因为它们在河南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,省统计局提供的数字表明:排名在前20位的县(市)的经济生产总值为1503.5亿元,几乎占了全省的1/3。而扩权的35个县(市)不仅包括了排名前20位的县(市),且综合实力都是佼佼者。
河南省政府一位官员介绍,巩义、项城、永城、固始、邓州5个县(市)是从所属的省辖市里“脱颖而出”,享受省辖市的待遇,即计划直接上报、财政直接结算、经费直接划拨、税权部分扩大、项目直接申报、用地直接报批、证照直接发放、统计直接报送、政策直接享有、信息直接获得。几乎是一夜之间,它们在经济管理权限上差不多和自己的上级——省辖市“平起平坐”了。
河南此举,本意是想给条件好的县(市)进一步优化环境,提高行政效率,使之拥有更大的发展自主权,以带领和推动河南经济更快发展。省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,据对10个扩权县(市)的初步调查统计,2004年全市(县)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8.25%,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.55个百分点;固定资产投入平均增长47.3%,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%;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.1%和21.4%,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.9和7.2个百分点。由此可见,扩权后的情况还是可喜的。
然而,记者发现,在推进强县扩权过程中,一些新的矛盾又凸显出来,使强县扩权受惠的县(市)遭受一连串的尴尬:
尴尬一:省辖市对扩权县(市)的支持力度减弱。比如,在财政配套资金问题上,对于一些已经审批的项目,省里资金下来了,而要求省辖市配套的部分没有到位,这样就给县(市)发展带来很大的资金制约。一个明显的例子是,2005年河南省规定的农业重点开发县(市)里,南阳市有包括邓州、方城和唐河在内的三个地方,相关的配套资金由南阳市划拨给了另外两个地方,而邓州市应该得到的65万元,却迟迟未予划拨。
尴尬二:垂直部门在扩权政策中定位模糊。土地、金融、工商、税务等垂直部门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,但他们各自都有自上而下的一套行政体制和管理体制,扩权政策在这种既成的事实面前显得无能为力。对于垂直部门的一些权力如何定位,是扩还是不扩、扩到什么程度都缺乏一个明显的界定。
尴尬三:由扩权带来的这部分县(市)事实上与原来隶属的省辖市管理脱钩,催生了与原来省辖市的矛盾,为了创造好的发展环境,既要主动维护使用对省一级部门的话语权,还要维护与旧“主人”的关系,这就大大增加了这些县(市)主要领导进行协调的工作量。在采访中记者看到,扩权后,扩权县(市)普遍感到有了“两个婆婆”,造成办公成本增大。参加了省里的会议,还要马不停蹄地参加市里的会议,由原来的一头协调变为两头协调,事反而更难办了。
据记者了解,在强县扩权工作中,地级市政府的感受颇为复杂。放权后,下级的地位陡然上升,到省里开会,原来的下级和自己在同一个位置上。权力发生了转移,上下级关系起了变化,在工作衔接方面难免出现问题。
其实,按政策设计者的考虑,扩权对于地级市政府是件好事,大大减少了事务性的工作,更像一个服务型政府。但在记者采访中发现,有意思的是,个别地级市政府仍有失落情绪。
“表面上对县市扩权举手支持,其实心里很不是滋味,但胳膊扭不过大腿,只能听省里的。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级市领导这样说。
三种尴尬局面的出现自有其内在原因,记者在调查后发现,这原因主要表现在:一是扩权县(市)所属职能部门与省里相应厅局对接不好,缺乏联系和沟通,对扩权政策不熟知,用得不足、不活,因此扩权的优势发挥不好;二是省直职能部门工作不到位,缺乏与《意见》相关的实施细则等配套性文件,省里职能厅局也没有制定本领域的扩权具体实施办法,扩权县(市)及相关部门不容易操作实施;三是省辖市有关部门执行扩权政策不到位,一些应该下放到县(市)的管理审批权限没有下放,仍须到市里办理,扩权政策执行不彻底,这种“两头热,中间冷”的现象致使扩权县(市)左右为难。
郑州大学教授董广安认为,在强县扩权工作中,市委书记和县委书记的想法肯定不一样,意见不一致很正常。她认为,目前“市管县”的体制,不利于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,一些地级市将代管县(或县级市)视为其“附属行政单位”,将审批权力限制在行政区范围内,影响办事效率,甚至有一些市还依靠行政权力,挤压县级市。
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刘道兴研究员认为,目前我们国家投入高额成本维持的庞大地级市政府架构,在实际工作中却有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,这被概括成三个“漏斗效应”:一是“财政漏斗”,由于一些地级市本身城区的经济体较小,靠自身财力不足以每年拿出几亿元的资金维持地级市政府运转,只能靠行政手段对下“抽血”、对上截留,下级县市敢怒不敢言;二是“权力漏斗”,争权、争利益的事情不断在一些地级市和县级市之间发生;三是“效率漏斗”,和国际上通行的三级政府不同,我国是五级政府架构,即“中央-省-地级市-县、区-乡镇”。他认为,鉴于地级市这一层级的现状,应加快推进我国行政管理层级的压缩和改革。
此外,记者在河南接触到的大多数政府官员都表示,希望尽快出台强县扩权的督察机制,并针对现状出台补充政策和配套文件,以强化强县扩权推进的力度。
作 者:新华社记者王阿敏 责编:李志红 来 源:新华社
瑶瑶 -- 快乐每一天
瑶瑶的降临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,愿YoYo快乐每一天; 思念儿子,记忆不会淡忘,往事历历在目。淡淡怒风.breeze_hunter.西门刨冰,愿永远快乐……
29
Jun
本文出自 瑶瑶 -- 快乐每一天 ,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。
本文永久链接: http://cyoy.me/work/301.html